关于永兴县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永兴县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1-12-09 15:36 来源:县财政局 作者:不详 【字体:

                                  关于永兴县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年2月22日在县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财政局局长  周林根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县“十一五”时期的财政工作及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财政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五年。五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沉着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税收政策调整、煤矿关闭整合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保持了财政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过五年努力奋斗,全县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民生福祉全面改善,监管水平明显提升,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也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立足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财税增收,综合运用预算、担保、贴息、奖励等有效财税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设立产业引导资金、财政担保和贷款贴息等财税措施,并积极打造城投、交投、农发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地方融资平台,引导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大力支持循环经济试点、中小企业发展和“百亿投资计划”实施,重点培植了冶炼、煤炭、电力、房地产、烟花爆竹和再生纸业等支柱财源产业,促进了财政持续稳定增收。2010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0.07亿元,比2005年增加5.1亿元,增长1.01倍,年均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8亿元,比2005年增加3.1亿元,增长 1.14倍,年均增长16.5%。

(二)民生保障更加给力

五年来,始终坚持“有保、有压、有倾斜”的原则,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着力保重点、压一般、向民生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浴民生。2010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支出14.6亿元,比2005年增加9.9亿元,年均增长25.53%。其中,农林水事务、教育、文体传媒、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民生支出累计达10.8亿元,约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3/4,比2005年增加8.2亿元,年均增长33.23%,高于同期财政总支出年均增幅7.7个百分点。“三农”方面,五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02亿元,年均增长29.72%,其中累计拨付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等各项惠农补贴资金3.07亿元,极大地改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农民直接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教育方面,五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4.48亿元,年均增长26.82%,认真落实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率先完成了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全面推进了寄宿制学校、合格学校以及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实现了城区教育扩容提质。医疗卫生方面,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05亿元,年均增长53.32%,重点支持了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重大传染疾病防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提标,并于2008年7月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保就业方面,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24亿元,年均增长56.94%,是各项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之一,全面落实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资金,建立健全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不断增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三)财政改革成效显著                                                  

   五年来,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全面深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深入推进乡镇(开发区)财政体制改革。按照权、责、利一致的原则,不断完善乡镇和开发区的财政体制,理顺了县与乡镇及开发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了各乡镇和开发区培植财源、组织收入、依法理财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基层财政的“造血功能”。在全省率先推行“乡财县管”和“村财乡代管”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乡镇财政职能,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促进了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和社会稳定。二是全面推进预算管理改革。着力推行零基预算和部门预算改革,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进一步增加了政府理财的透明度,调动了各部门理财的积极性;大力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的体制弊端;不断深化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改革,十一五期间年节约资金和审减资金均达10%以上;组建了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县金融债务管理办、县城建投中心等专门机构,专门负责地方金融债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城市建设投资管理等工作,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三是不断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行政许可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托会计集中核算、非税收入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基建预决算审查、乡财县管、村财乡代管等财政监督平台,着力加强对行政运行经费、执收单位非税收入、项目建设资金以及临时机构财务的监管。开展了财政供养人员清理、涉农补贴专项检查、“小金库”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等财政监督检查活动,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二、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是新世纪以来我县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最艰难的一年,也是我县攻坚克难、成功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并取得较好成绩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有关决定、决议,以非常之为应对非常之时,合力强征管,全力保增收,千方百计拓财源,科学管理节支出,圆满完成了全年预算收支任务。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0069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1.97%,为市下达任务98900万元的101.82%,比上年(下同)增长31.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844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7.47%,为年度任务58381万元的100.11%,增长34.20%(详见附件1)。全县完成财政总支出146179万元,为预算137976万元的105.95%,增长20.56%(详见附件2)。全年预算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

2010年,全县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财政支持发展更加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破冰前行。全县上下继续抢抓中央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扩大投资,拉动消费,促进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一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县财政预算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近500万元,通过城投、农发公司等地方融资平台融资3.8亿元,重点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二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安排循环经济试点建设资金1000万元,投入产业引导资金2400万元,财政贴息企业贷款9942万元,帮助企业申请退税2.5亿元,协调县内各大金融机构、县信用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贷款7.1亿元,并对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进行奖励,极大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进一步扩大了融资规模,促进了全县中小企业发展。三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筹集资金1771万元,积极推进家电汽摩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程,直接拉动消费近1.4亿元,实现税收668万元。投入资金40余万元,支持城乡农贸市场和“万村千乡”工程建设,有效扩大了全县消费需求。四是积极做活土地文章。通过盘活土地存量和节约集约用地,改变土地粗放型经营现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全年完成土地出让收入1.78亿元,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园、悦来温泉、银都车站、柏林新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做活了土地财政、土地经济新文章。五是大力向上争取资金。继续抢抓循环经济试点、支农资金整合、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和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机遇,充分调动各部门力量和各方面人脉,大力向上争取财政补助资金,为全县经济发展输“氧”造“血”。全年向上争取级补金9.2亿,比上年增加1.7亿元、增长22.67%。

(二)财税征管机制更加健全,实现了财政收入逆势上扬。在继续推行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实行收入目标管理考核的基础上,建立了财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财税工作的常务副县长定期召集财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收入征管调度会议,定期通报财税入库进度,分析财税收入形势,完善财税征管措施。对财税部门严格实行收入序时进度考核办法,将收入序时实绩与乡镇运转资金拨付、征管部门征管奖励经费挂钩,并实行按旬通报、按月分析、按季督查、年度考核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抓收入、保增长”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了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机制,启动了房地产税费信息化征管软件,构筑了科学化精细化的征管网络,并通过深入开展房地产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整治,想方设法赶“税”入网,全年通过县房地产税费一体化中心累计入库房地产税费3.47亿元。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大关,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亿大关,实现了里程碑式跨越。

(三)民生民本保障更加全面,确保了公共财政普惠民生。全年财政预算中用于“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环保等事关民生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73.68%,新增财力中用于民生的比重高达90.1%。一是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围绕31件实事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责任落实,足额预算安排并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县本级财政投入资金5430万元,争取中省市财政投入资金17953万元,为全县为民办实事各项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财力保障。二是不折不扣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县累计完成农林水事务支出1383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2%;累计发放财政涉农补贴45项9200万元;争取中、省财政各项支农资金4500万元,县本级安排支农资金5671万元,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优势产业、农村能源建设、水利建设及农民教育培训等工作;拨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资金936.9万元,补助移民15554人;拨付资金176万元,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筹集资金1167万元,支持农村通村通乡联网公路建设;拨付资金40万元,做好了退职村干生活补助提标工作;拨付资金61万元,完成13个新增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认真清理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锁定债务2433万元,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扎实开展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全年审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0个,县财政拨付奖补资金618万元。三是强力推进“教育强县”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拨付学生公用经费补助资金2651万元,用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进一步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拨付资金202万元,用于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落实资金708万元,支持合格学校建设及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落实资金1538万元,支持农村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拨付资金946万元,用于化解学校债务;拨付资金2100万元,及时兑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四是加快完善社保体系。实施“阳光低保”,落实城乡低保配套资金430万元,保障了10527名城市困难居民和11237名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筹集就业再就业资金1153万元,帮助5469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790人;拨付资金50余万元,为全县9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拨付资金481万元,支持农村危房改造668户;安排配套资金24万元,支持新建三塘、油麻、悦来、香梅四所敬老院,切实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和保障水平。五是支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资金71万元,推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全县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6.2万人;配套资金629万元,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标扩面,全县农民参保人数达47.6万人,参保率达97.54%,基本实现全覆盖;筹集城乡医疗救助资金787万元,实施医疗救助,帮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及重点优抚对象近2万人免费参加新农合。六是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安排资金6190万元,建设了67853平方米廉租房;落实廉租房保障补助资金55万元,补贴廉租住房保障租赁户722户。

(四)财政各项改革更加深入,推进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抓好财政体制改革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认真制定对接改革的工作方案,紧密跟踪改革动态,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主动加强与省市财政部门的衔接汇报,协调处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争取上级的理解和支持,认真做好了收入划分、补助(上解)、税收返还等财政结算事项,确保了我县既得利益最大化。二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整合会计核算中心和国库支付局资源,组建成立了国库集中支付核算局,全年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占全部财政支出的90%。截至目前,全县已有61个预算单位、26个财政资金专户及21个预算单位的专户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继续深化县本级项目支出零基预算改革,压减不合理预算申报2亿多元,为平衡预算、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发挥了重要作用;部门预算编制程序由“二上二下”改为“三上三下”,进一步增强了预算编制的透明度,纳入部门预算的单位由2009年的124家新增至136家;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编制办法,为节约土地开发成本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进一步创新了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机制,将工程设计规划、工程监理等纳入了政府采购目录,全年政府采购节支率达12.72%。三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在县人大、纪检、审计等机关的支持配合下,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检查职能。全年评审财政投资项目244个,送审金额达60534万元,审减资金6138万元,审减率10.1%;全年查处“小金库”14个,涉及金额465万元;清查核实行政事业单位套吃空饷人员23人,涉及金额28万元,有效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过去的一年,全县财政工作面对煤矿关闭整合、税收政策调整和政策性减收增支等多重挑战,攻坚克难,积极创新,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深深感到,全县财税经济运行依然存在着严峻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的大背景下,全县经济转型升级显得更加紧迫;财政收入规模不大,可用财力不足;刚性支出增长较快,对财政保障提出的要求更多更新;政府融资规模逐年增加,财政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面对增收节支的要求,财政监管的深度和广度仍需进一步拓展等等。我们将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2011年预算草案

2011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财政工作会议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稳增长、调结构、提消费、惠民生”的战略部署,以发展经济、壮大财力为基础,以服务大局、严格监管为主线,以公平分配、改善民生为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努力促进重大改革实现新突破,民生福利取得新改善,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进展,为加快推进富民强县提供有力财政保障,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预算编制按“不列赤字、零基预算、综合预算、厉行节约、注重民生、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执行。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2011年全县财政预算拟作如下安排:财政总收入为116996万元,增加16298万元,增长16.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67798万元,增加9351万元,增长16%(详见附件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预算为16480万元(详见附件5)。2011年预算安排县本级支出98778万元,比上年增长27%,收支平衡(详见附件4)。详细的预算收支安排及部门预算将按规定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四、善谋实干,锐意进取,确保圆满完成2011年预算

2011年,我们将按照“突出一条主线,加大两个力度,深化三项改革,推进四项重点”的总体思路,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切入点,以促进经济发展与完成财政预算目标任务为重点,扎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一条主线,积极完成各项收入任务。突出增长主线,把稳增长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做大经济与财政蛋糕,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果转化到财政增收上来。一是强化税收征管。积极协调税收征管部门,分解落实收入任务,继续落实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制,强化征管手段,创新征管模式,加大对重点税种、重点税源的调研和监控力度,继续完善财政收入动态监控机制,预测经济运行走势,增强组织收入的前瞻性和主动性,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服务。二是强化非税收入管理。继续完善“部门开单、财政开票、银行收款,政府统筹”的精细化征管模式,切实规范政府非税收入执收行为和征收管理。逐步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非税收入征管力度和征管效益,促进财政收入合理增长。三是树立节支亦是增收观念。严格执行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坚决压缩一般性公务消费,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肃财经纪律,勤俭办一切事情,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家理好财,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加大两个力度,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加强综合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如实、准确反映预算单位基础数据及变化情况,全面反映收入来源,清晰反映预算支出总量、结构和投入方向;逐步加大预算统筹调度力度,进一步完善“三上三下”预算编制程序,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全面清理、全力保障按政策规定的必要支出;加强预算分类管理,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主体的责任,硬化预算约束,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加强预算指标管理,通过规范的业务流程,实现预算指标与财政资金支付的有机结合,增强预算执行的可控性。二是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以全省财政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1】为契机,推进财政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切实强化财政资金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规范专项资金管理;认真开展财政重大投资项目等专项监督检查,努力提高财政投资效益;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建立健全资金管理责任机制,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管理要求,严把资金投入方向,完善资金分配办法,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和跟踪问效制度,重点对“三农”投入、医疗卫生和民生领域的资金实施监管,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截留财政资金的行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加强乡村财政资金监管,提升农村财务管理水平。

(三)深化三项改革,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继续关注、研究、总结新形势下财政工作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化财政各项改革。一是推进乡镇财政体制调整改革。进一步推进以乡镇为主体、以部门预算为核心、以规范管理为目的的“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出台激励乡镇发展的奖补政策,鼓励乡镇加快发展和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二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监督等管理制度,逐步强化网络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置、处置和收益管理,盘活存量资产,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使用。三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规范和优化收入、支出拨付程序,切实增强资金使用的时效性,确保试点改革取得新进展。同时按照上级要求,稳步推进公务卡改革试点。

(四)推进四项重点,确保财政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筑发展之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集聚、放大”效应,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政策资源,抢抓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机遇,大力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能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加大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等工业园区的投入,支持工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规模,增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支持烟花爆竹产业园建设,打造园区经济新优势;大力支持融资平台建设,加快村镇银行筹建步伐,坚持财政工具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增强融资能力,努力打造壮大各融资平台,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瓶颈;通过财政安排、土地经营、盘活城区国有资产、银行融资、向上争资和引进外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支持南方稀贵金属交易所、华创产业园、龙达产业园、晶讯光电、鑫裕环保等169个市县级重点项目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谋理财之策,推动“三农”较快发展。按照基础设施对接、社会事业同轨、公共服务共享的原则,加大财政向“三农”的倾斜力度。健全完善惠农补贴发放管理体系,确保各项惠农补贴不折不扣兑付到户。进一步做好家电、摩托车下乡及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稳步扩大农村需求;支持以园区农业为重点,培育壮大永兴冰糖橙、油茶、烤烟、特色养殖、农业休闲等优势产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水利、乡村道路、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建设。整合支农资金,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拉长优势主导产业生产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改革创新,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型农民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三是保民生之本,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调整完善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力度,增加对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保、住房等方面的投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支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支持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支持推进乡村敬老院建设,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建立健全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按政策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支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目录管理,推行统一招标配送、零差率销售、医保报销、政府补偿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努力解决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四是行管理之责,切实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控制政府债务的举借。坚持政府债务规模与本县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相适应的原则,对确需举借政府债务和提供担保的部门或单位,由县金融债务管理部门认真考察审核,并报县政府批准执行。严禁各类政府性借资和集资行为,坚决杜绝盲目、违规举债,确保政府债务资金投放安全;加强债务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对部门或单位举债,在政府统筹安排下,由县财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政府债务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重点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建设。政府债务项目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依法进行招投标或政府采购;建立政府性债务偿债长效机制。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严格确定偿债责任单位,确保落实偿债资金来源。设立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专项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务,偿债准备金按年初政府债务的5‰-15‰筹资;建立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债务预警机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财政收支形势和现有政府债务状况确定政府中长期债务融资规模,合理选择政府融资时机,优化债务结构,确保偿债负担均衡,避免出现过大的偿债高峰。编制政府举债、偿债滚动计划,编报年度债务预算,明确新增债务规模、投向和偿还债务数量、来源,有效防范和规避金融及债务风险。

各位代表,繁花虽好藏旧岁,美景耐看在新年。2011年,我们迎来了“十二五”规划的崭新开局。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新的思维、更新的观点、更新的举措,恪尽职守,善谋实干,锐意进取,为全面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打造“四宜”【2】永兴,推进永兴科学跨越、富民强县而努力奋斗!

 

注释:【1】省财政厅在2010—2012年实施的财政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财政工作之中,从而实现科学理财、规范理财。其主要内容为:加强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推进市州财政业务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推进县市区财政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财政业务系统建设、升级、维护。

【2】2011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把永兴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山水生态城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纠错】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