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0-06-23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 ——廖培勋委员代表县政协农业农村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农业界一组委员活动小组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0-05-06 15:19 来源:永兴县委政协委员会 作者: 【字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融合产业,扶持新型经主体,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促进了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但也要看到,我县仍存在许多制约农村产业兴旺的短板,主要有:

一、产业发展相对不平衡。存在“一家独大”的情况。如省级龙头企业中,冰糖橙产业占2家、油茶产业1家,其它行业尚无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二、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力严重不足。农庄建设未能与红色旅游、丹霞风光及农业产业等有机结合,年营收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庄仅沃原和前进2家。

三、激励引导机制不畅。一是县本级投入不足。本级财政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有心无力”。二是经营主体融资难。三是项目资金配套难。农口相关部门争取的中省项目,县级配套资金无法足额保证到位。四是部门立项争资积极性不高。涉农产业项目基本无工作经费,存在公用经费“倒贴”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争资立项的积极性。

四、产业链条短而不精。一是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目前42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县内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精深加工企业。二是企业规模整体偏小。已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足3家,县内无一家产值过亿元的农业企业。三是缺乏专业园区带动。农产品加工园选址迟迟未落实,园区建设至今未提上议事日程,招商引资难、企业入园难,致使有的企业将加工基地设在县外。

五、营商环境有待优化。一是土地流转难。如县冰糖橙公司需在某地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冰糖橙特色产业园,由于土地流转原因,导致建设项目无法实施。二是产销履约难。在推行订单农业过程中,企业与农户虽签订合同,但受销售市场影响,合同约定难以履行。三是采收秩序维护难。以油茶产业为例,政府和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通告,但盗摘抢收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经常引发系列社会矛盾。

针对上述短板,建议:

一、下好产业布局先手棋。一是规划先行。要抢抓厅(省农业农村厅)市(郴州市)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政策利好,加快编制蔬菜、冰糖橙、畜牧、水产等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我县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建设一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二是打造核心产业集聚区。支持引导瑞丰生态农业、金果果农业以冰糖橙为主,打造以黄泥涌水、湘阴渡山冲、便江龙王岭为核心的三大冰糖橙产业聚集区。三是规划建设功能区。围绕新兴特色产业,在东部山区乡镇建设优质稻米、林下经济等产业功能区,在中部地区黄泥、便江、湘阴、冰糖橙等地建设永兴冰糖橙产业功能区,在西部的高亭、洋塘、马田、油麻等乡镇建设油茶产业功能区为重点,建成一批特色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

二、提升龙头企业硬实力。一是“扶优、扶大、扶强”。围绕永兴冰糖橙、优质稻米、油茶、畜禽等产业,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的突破。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并简化审批流程。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尽快完成园区选址和规划,引导加工企业入园。

三、增强特色品牌竞争力。整合分散而名目繁多的同质同类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品质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永”字号农产品品牌。重点在大米、油茶、畜牧、蔬菜等产业中优选品牌,打造成湖南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通过“农超对接”、专供直销、定单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农产品会展等渠道,强化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提高知名度,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拳头产品。

四、做活三产融合新文章。以冰糖橙、油茶等优势特色产业为载体,充分发挥黄泥涌水万亩冰糖橙标准示范园、湘阴渡碧塘冰糖橙万亩示范片、高亭司镇10万亩油茶产业示范区的规模效益,将黄泥镇、湘阴渡街道、高亭司镇打造成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和特色小镇。结合我县实施文旅提质战略,整合长鹿湘南风情园、板梁古民居、黄克诚故居、便江风景区、龙华森林公园、湘阴渡乡村振兴示范区相关资源,推动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将沃原农庄、前进农庄、青青窝等休闲农庄打造成三产融合的示范农业庄园,松柏村、板梁村、下青村等打造成乡村旅游集聚村。

五、健全科技体系强支撑。围绕永兴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加工物流、市场营销、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等环节,加大科技和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技能。

六、加大资金投入强保障。一是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调剂收益,要重点用于乡村产业振兴;二是要整合涉农相关资金。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将农业产业化引导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把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基地建设、社会化服务纳入重点扶持范围。三是强化金融保险服务。完善“财银保”贷款保证保险相关政策,发展“惠农担”系列担保产品,推进权属清晰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依法抵押贷款,开发特色产业保险系列产品,进一步降低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和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纠错】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