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1-01

安乐之土坪洞岭

发布时间:2023-06-23 08:37 来源:县史志办 作者: 【字体:

永兴县高亭司镇坪洞村(俗称坪洞岭),村民大部分姓陈,也有少数刘、王、邓姓村民。陈姓先祖迁徙到坪洞岭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坪洞岭原为胡、李、戴、易诸姓居住,因野兽遍地而迁徙,直到明朝中叶,才逐渐被陈姓所取代。坪洞岭陈姓始祖为广南西路梧州正总戎都督守陈信念,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信念公携家眷迁徙至永兴县北关悬钟寨(薛家塘)。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6),六世祖陈文聪携子孙从北关迁徙至坪洞岭。之后,十一世祖陈还公与其弟陈迪公迁徙来此,聚族以处。前之荆天棘地,兽窟蛇薮,今为安乐之土。

九山河(又称址渡河)从村后绕向村前蜿蜒南流,是坪洞岭的母亲河。然而,平畴沃壤,洞阔泉稀,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无雨则无禾。据《陈氏族谱》记载,清雍正八年(1730),十四世祖国守公在九山河上开始修筑罗家堰,横五十丈,阔五丈,高二丈五尺,费千金有零。十六世祖天铨公继承祖志,易泥为石,由是河水源源,蓄有备,旱田涸洞,成为膏腴。300年来,这座清代水利工程至今完好无损,造福百姓,被誉为“郴州的都江堰”。

坪洞村墈下头自然村有刘氏厅屋(又叫墨庄),大门两边,可见两块汉白玉长石镶嵌在墙壁上,上刻“诗书继世;忠孝传家”对联,可谓以联咏志。坪洞岭人才辈出,文臣武将、商贾塾师,各行各业,精英荟萃。陈氏祖训第五条为“崇圣学”,先祖尊师重教兴办私塾,为子孙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古村有一个叫“书房禾场”的地方,就是一私塾旧址。古宅的墙壁都由青砖砌成,有的青砖上还刻有字,如“万代兴隆”“科甲蝉联”“人财两盛”等,有的厅屋门楣上题有“笃敬”“大行”等词。

坪洞岭每个自然村前各有一方池塘,既方便村民洗衣洗菜,又符合前水后山的中国古代风水学理念。大湾是坪洞最大的自然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文明书院,邻近最高处有一座文峰塔。清晨,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文峰塔塔尖的倒影恰好投射在大湾村前池塘里,仿佛一支笔头浸在砚台里,因此,这池塘被称为“洗砚池”,这个景观被称为“文峰倒影”。

抗日战争期间,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将军于1938年2月中旬至3月下旬由郴州苏仙岭转移至大湾文明书院,度过了一段幽居读书的日子。

槽门

陈氏族人不仅“崇圣学”,而且“笃忠义”。据《陈氏族谱》记载,清咸丰年间,湖南遭受特大洪灾,民不聊生。陈氏先人璧公闻讯,立即拨粮万担,前往衡阳救济。朝廷念其义重云天,遂封义官。此后,坪洞岭又名义里。

坪洞岭至今保留了正月十五“倒灯”的传统习俗。每年此日,整个坪洞岭热闹非凡,很多外地流客前来观看“倒灯”盛况。

(刘娟丽/文   黄关海   李永红/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纠错】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