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1-01

湘南古居板梁村

发布时间:2021-03-04 08:37 来源:县史志办 作者: 【字体:

永兴县高亭乡板梁古村依山傍水而建,刘姓聚族而居,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名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传说600多年前,村中兴建主厅堂,上梁时,竟然不见了横梁,全村老小焦急万分!突然,一村民发现村前小溪漂来一块木板,工匠捞上来一量,尺寸正好与房梁相吻合,吉时已到,将其吊上墙垛,“以板代梁”,故名“板梁”,沿用至今。

板梁依山就势,前临溪河,属南岭山村的典型代表作。迄今保存360多栋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全村共分上村、中村和下村三部分,每部分都有一个宗祠、一眼泉井和一口半月形池塘。民居、祠堂、寺庙、私塾、塔楼、板桥、码头、凉亭、古商行、古钱庄和古驿道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单元,布局巧妙,结构严谨。马头墙、青砖黛瓦、门窗雕花、青石板巷道都显得古色古香。今天,1800多名刘氏子孙依然聚居在老屋里,遵循着祖训古制,沿袭着古朴民风。

板梁古村

宗祠

宗祠主厅两侧都拓有“忠孝廉节”4个大字;池塘既作排水防火用,也种植莲藕。半月型、莲花、书法等元素,都隐含着谦逊、清廉、忠贞和孝道等传统美德。如今,村民的红白喜事和庆典活动仍然沿用“周礼古宴”,还是600年前的仪式和内容。这个集礼仪、古乐和饮食文化为一体的传统民俗,现已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理学大师朱熹为彰扬板梁刘氏先人好学之风,写了篇《墨庄记》。文中记载:“清之六世祖,磨勘工部尚书太保府君,仕太宗朝佐邦计者十余年,既殁,而家无余资,独有图书数千卷,夫人陈氏指以语诸子曰:此汝父所谓墨庄也”。据《永兴县志》记载,板梁刘氏于元末从江西迁入湖南永兴,清之六世祖即为江西新余刘式,亦为板梁刘氏之先祖。刘式去世后,家境式微,有好心人劝遗孀陈氏将藏书变卖,以买田置业。陈氏回答说:“吾夫生平庸有,念念藏书为墨庄,以昭示子孙,何以田为也?”陈氏志存高远,被人们尊为“墨庄夫人”,刘氏后裔遂以“墨庄第”为堂号,以勉后人。

600多年来,板梁刘氏繁衍生息,遍布周边数个县市,形成了346个自然村,8万多人的庞大族系。究其兴盛原因,先祖立下的“见利忘义众人嫌,举义行善家业兴”等祖训,是其长盛不衰的法宝。据《永兴县志》记载,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广南道(今广东省境大部地区)发生大旱灾,板梁商人刘宗琳主动倾囊购粮,筹集稻谷1010石,押运至灾区,救济灾民。刘宗琳的义举得到了朝廷褒奖,封他为“义官”,特许兴建官厅,“圣旨”牌高悬官厅门首,成为后世楷模。

古驿道

传统文化

仁义板梁,人才辈出,明清以来,进士及第11名,贡生49名,禀生365名,国学286名,出将入仕上百人。近现代名人有孙中山大元帅府咨议刘重、抗日将军刘参及革命烈士24人。当代有刘检廷捐资数百万元修缮古村、扶教助学、修路架桥。

板梁是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的暴发地之一。《中国共产党郴州历史》记载,1928年2月2日,被朱德、陈毅部队击溃的国民党宜章县挨户团残部20余人,逃至板梁,投靠当地大土豪,被安顿在村旁的育婴堂。尹之韶、黄克诚等共产党员获得情报后,率领数十名赤卫队员,突袭育婴堂,全歼挨户团。接着,开仓放粮,动员群众闹革命,成立永兴县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板梁青壮年积极报名,队伍迅速壮大到600余人,史称“板梁暴动”。当年策划暴动的旧址板梁中村宗祠,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板梁已成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传统村落,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天下游客。

(李澍欣/文   李永红/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纠错】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