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生平介绍

黄克诚生平介绍

发布时间:2016-06-06 17:05 来源:百度百科 作者:不详 【字体:

 

  黄克诚 (1902年-1986年) 原名黄时瑄。湖南永兴三塘乡下青村人。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02年10月1日生于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

  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6年起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等职。

  1928年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起义,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率部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不久改任第2路游击司令,返湘南活动。

  1930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的团、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第3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先后率部参加了巩固和发展湘鄂赣苏区的斗争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在“左”倾冒险主义领导时期,曾因反对进攻中心城市和抵制,“肃反”扩大化等数次被指责为“右倾”,并受到撤职处分,但他仍坚持原则,刚直敢言。

  1932年春反对冒险打赣州,在久攻不克,国民党军突然出击,部队损失严重的情况下,果断地指挥所部抗击和转移,使部队脱离了险境。

  长征中参加了3军团进行的主要战役、战斗。到陕北后曾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政治委员,与徐海东率部转战晋冀豫边地区,曾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町店等战斗。

  1940年春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苏和皖东北地区,先后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1年10月初,率部驰援黄桥作战,进至淮海盐阜地区,与新四军北上部队会师,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1941年后,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区党委书记。领导军民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斗争,发展壮大部队,解放了苏北大片地区。

  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50年递补为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9月14日向中共中央建议:尽快派部队去东北,应尽量多派,至少5万,能去10万最好,以创造大的战略根据地。

  1945年9月底率3师主力进军东北。

  1945年11月中旬起,国民党军沿北宁铁路连占山海关、绥中、锦西等地。

  1945年11月26日他又建议东北部队暂不在大城市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准备。后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是建立西满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46年3月在苏联红军从东北撤离时,指挥部队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先后攻占四平、长春、齐齐哈尔。

  1947年后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委员。

  1949年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从所在新解放区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执行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方针,注意城乡兼顾,着力抓好农村工作,领导清剿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镇压反革命和进行土地改革,迅速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并发展生产和文教事业。

  1952年11月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

  1954年兼任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8年10月任总参谋长,参与制定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他自1954年起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

  1959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上,批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的错误,与彭德怀等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后被撤销职务,长时期受审查。

  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打击迫害。

  1977年12月出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

  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他坚决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平反冤假错案,重建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端正党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做了大量工作。

  1982~1985年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

  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病逝。

(北伐战争时期的黄克诚)

(1941年 时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的黄克诚)

(解放初期的黄克诚 -- 左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纠错】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