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永兴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发布时间:2008-07-19 16:04 来源:县统计局 作者:不详 【字体: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充分反映了物质对于人民生活的特等重要性,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前提。“十五”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大的农业政策调整,我县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共同富裕目标亦越来越清晰。本文就我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结合有关数据作出分析,并提出一些粗浅建议。

  一、十五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

  “十五”以前,我县的城乡收入差距较为明显,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14倍(城乡收入比率)以上,2000年以后,这种差距经历了缩小---拉大的过程(见下表)。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表 

年份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收入(元)

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

收入(元)

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数

城乡收入

比率

2000

5632

0.466

2629

0.498

2.14

2001

5998

0.432

2783

0.447

2.15

2002

6172

0.407

3028

0.421

2.04

2003

6820

0.398

3304

0.409

2.06

2004

7718

0.392

3758

0.406

2.05

2005

8815

0.387

4084

0.401

2.16

2006

9749

0.382

4232

0.395

2.3

2007

11310

0.352

4724

0.392

2.39

 

  从上表看出,”十五”以来城乡收入比率出现过一次缩小,发生在2002至2004年,由2.15降低到2.05,这期间由于国家取消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快速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2629元提高到2004年的3758元,增长了43%,年均增长9.35%;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农村,200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718元,比2000年的5632元增长了37%,年均增长率为8.17%,比农村的年平均增长率少1.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别有了非常明显的缩小。2005年后,尽管各项惠农政策不变,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未减,但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后劲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拉大,2007年城乡收入比率拉大至2.39。2005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均有所反弹,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大大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城镇为13.6%,农村为9.1%,城镇比农村快4.5个百分点。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310元,比2004年增加了359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年为4724元,比2004年仅增加了966元;城乡收入比率由2004年的2.05扩大到2007年的2.39,回到了1999年的水平。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十五”以来,我县城乡居民收入均快速增加,但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以下是2007年我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照表:

2007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照表
 

项目

城镇居民人均支出(元)

农村居民人均支出(元)

城乡比率

生活消费支出

7025

3096

2.27

1、食品

3025

1432

2.11

2、衣着

1082

251

4.31

3、居住

528

446

1.18

4、家庭设备

403

202

1.99

5、医疗保健

281

126

2.23

6、 通讯

502

349

1.44

7、文教娱乐

992

274

3.62

8、其他服务

212

15

14.13

 

  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消费支出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在差距较小的食品、居住、通讯和医疗保健方面,城镇居民分别是农村居民的2.11倍、1.18倍、1.44和2.23倍,而在差距较大的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其他服务等方面,城镇居民却是农村居民的4.31倍、3.62倍和14.13倍。

  从统计学角度来看,通过恩格尔系数大体上能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富裕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曾规定:恩格尔系数高于59%的居民属于绝对贫困;低于59%高于50%,属于贫困;低于50%高于40%,属于温饱;低于40%高于20%,属于小康;低于20%,属于富裕。根据这种划分,可以看出我县农村居民从2003年才开始步入小康生活水平,比城镇居民要晚3年。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我县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别还是较大。从总体上看,2007年全县总的恩格尔系数为0.383,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小康初级阶段,但离富裕的目标相距甚远。尽管依恩格尔系数作出的这种划分由于受一些地区特殊的消费饮食习惯的影响而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它大体上反映了我县目前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要缩小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是关键。

  三、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过程及其形成原因

  2002-2004年,我县取消农业税以后,伴随着中央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摆脱农村单一流向城市的格局,开始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流动。市场化效应导致农户收入大幅度提高。相反,这一时期的城市改革步伐相对缓慢。这种城乡改革时序上的差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迅速缩小。

  2005--2007年,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拉开步伐后,伴随着城市低保、失业保险救济扩面调标等公共财政面向城市倾斜性分配政策的实施,城镇居民收入随之提高;同时,这几年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也为城镇居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促其增收。虽然在这期间有很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然而,由于城乡劳动者素质的差异和各种体制障碍等因素,农村居民增收举步维艰,促使城乡收入差距再次出现拉大趋势。

  永兴县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原因有二:一是我县在工业化过程中长期歧视农业所积累形成的结果。根据经济学原理,如果政府不对城乡的劳动力及资本等市场要素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话,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将会作出反向调整,使得城乡之间的报酬趋于离异。二是城乡家庭结构失衡所导致的结果。通过分析近几年我县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家庭人口、文化程度、就业信息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我们发现城乡家庭有以下三组鲜明对比:一是家庭人口“两多一缺”--农村居民家庭人口数量多、病号多,患病者缺医少药。农户平均每户4.13人,比城镇户平均多出1.1人,特别是老少人口(61岁以上的老人和15岁以下的小孩)比重较高。其中:户均老年人数比重高出19.4个百分点,小孩人数比重高出73.7个百分点。在农户中,夫妇与二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占51.6%,比城镇户高出13.8个百分点;三代同堂的家庭占28.9%,比城镇户高出7.1个百分点。大部分农户2006年以前没有参加医疗保险,普遍缺医少药;二是家庭劳动力“两低一少”--农户家庭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比重低,文化程度低,受教育年限少。农户劳动力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51.4%人,比城镇户低11.4个百分点。农户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47.4%,比城镇户高出13.1个百分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44.7% ,低7.3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7.9%,低5.8个百分点。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三是家庭就业“两窄一低”--农户了解信息渠道窄、从业门路窄,非农就业比例低。农户大多数处于边远农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从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来看,在本地从业的占88.5%,比城镇户高出23.1个百分点,而且大部分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经营二、三产业的很少。离开本乡镇外出从业且超过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为7.7%,比城镇户低13.3个百分点。

  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几点建议

  农业是一个比较效益低下,投入产出周期漫长的特殊行业。所有毕其功于一役等短期预期行为均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在近期迅速缩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太现实。我们应先打基础、创环境,从农业运行机制上谋发展,以尽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由于我县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70%,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制定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且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组织协调机构。一旦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建立起来后,将会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抑制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劳务收入直接提高了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人口在城乡间流动和转移,也减轻了政府对农业的救济和保护性支出。

  2、加大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这一政策机遇,突出抓好黄泥涌水万亩冰糖橙等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好钢用在刀刃上”,避免支农资金分散管理而造成的财力浪费,同时要坚持农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配置,有效把握投入资金的规模和结构,发挥投资整体效益。二是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规范地方政府农业积累投入主体行为,有效遏制地方财政对农业的“虚投”现象发生,保障地方财政对农业的足额、及时和高效投放。三是用支农投入引导农业生产者本身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建立起良性的农业投入互动机制。

  3、拓展融资渠道,扩大支农信贷资金规模。一是要扩大银行的农业贷款份额,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要优先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保证农业贷款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建立复合型、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体系。

  4、完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近几年我县自然灾害频仍,因此,强化并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对农业的保险、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5、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投入的重要内容。我县农业科研、推广方面的资金投入还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应大幅度提高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并设法保障基层农技人员的生活待遇,避免有限的科技人员流失。

  6、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通过城市化进程以缩小城乡差距。小城镇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政、科、教、文中心。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在扩张经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容量,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第二为农村形成与生产紧密联系的二级市场,成为向农村提供工业生产资料及工业消费品的集散中心;第三,通过小城镇形成技术咨询、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中心,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社会化的载体。从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来看,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很低,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继续扩大。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必须立足长远,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地确立我县村镇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的小城镇发展风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纠错】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