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永兴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4-06 20:17 来源:县统计局 作者:县统计局 【字体:

2009年,永兴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率先发展,科学跨越”工作思路,认真落实“五促五保”工作措施,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扎实推进“百亿投资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59.3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35.6亿元,增长14.1%。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59.6%和33.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9164元,比上年增加2248元。三次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4.7%、53.2%和32.1%转变为13.4%、54.1%和32.5%。

全县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8%。其中规模以上非公工业增加值42.3亿元,增长24.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6.6%。非公有制经济实交税金5.23亿元,增长29.6%,占全县税收收入的比重为92.1%;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26.71万人,增长6.2%。

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1.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拉动GDP增长8.9个百分点;全县园区内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30家,纳税过1000万元的10家,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税收2.55亿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8%,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423.98%,比上年提高42.4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全县城镇化率为36.75%,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469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61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602人,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7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1%;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率为100%,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900户。

二、农业

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3.17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种植业产值10.57亿元,增长14.8%;林业产值0.95亿元,下降15.3%;畜牧业产值9.93亿元,增长2.5%;渔业产值1.36亿元,增长18.0%。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4.9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5%。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7.26千公顷,增长4.0%。油料种植面积9.91千公顷,增长3.9%。烤烟种植面积1.54千公顷,增长18.2%。蔬菜种植面积8.59千公顷,增长9.6%。优质稻占水稻面积比重达41.3%。

全年粮食总产量23.96万吨,增长4.8%。其中:水稻产量20.83万吨,增长4.4%。油料产量1.53万吨,增长120.6%。烤烟产量0.41万吨,增长18.2%。蔬菜产量20.39万吨,增长9.6%。全年出栏生猪70.14万头, 增长2.3%;出栏牛2.12万头, 增长8.7%;出栏羊3.9万只,增长9.2%;出笼家禽588.72万羽,增长9.0%;禽蛋产量0.59万吨,增长8.6%;水产品产量1.81万吨,增长21.4%;水果产量8.07万吨。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增长33.3%,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2家,增长15.6%。龙头企业实现利润2536万元,增长38.8%。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1个,合作组织成员1.61万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1.23亿元,增长43.4%。全年投入资金8752万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235处,完成土石方329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座。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7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35公顷。农村用电量9980万千瓦时,增长6.4%。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87万千瓦,增长10.0%。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实施以“三清六改一化”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全年共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建设示范新村25个,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县乡公路53.3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70.7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412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2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0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13个。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17667人;启动总投资7462万元的全县农网改造完善工程,完成10个乡镇3.7万户的农网完善改造任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3亿元,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7亿元,下降17.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9.9亿元,增长38 0%。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5.3亿元,增长19.0%。产销率达99.78%,比上提高0.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33.2亿元,增长18.6%。

全部工业增加值为5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8亿元,增长23.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683万元,下降41.9%;重工业增加值437289万元,增长23.8%。分行业看,采矿业实现增加值39218万元,增长17.1%;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93440万元,增长24.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5315万元,增长45.4%。

全年金银产业生产黄金6.1吨、白银1910吨、其它有色金属15.8万吨,分别增长5.2%、0.5%、9%,实现产值76.5亿元、税收2.38亿元,分别增长27.5%、84.6%。煤炭产业实现原煤产量210万吨,税费征收1.3亿元。电力产业完成发电量3.87亿度,增长47.7%;全社会用电3.17亿度,增长10.5%,其中工业用电量1.74亿度,增长4.7%;税收1353万元,增长5.5%。

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增长24.5%。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8亿元,增长27.8%;实现利润总额811万元,增长43.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17万平方米,增长9.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9万平方米,下降2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快速扩大。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8.6亿元,增长214.4%(不含房地产),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80.5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25个,增加161个;新开工项目224个。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98亿元,比上年增长465.3%;第二产业投资24.42亿元,增长91.9%;第三产业投资23.24亿元,增长803.3%。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县“百亿投资计划”主要建设项目139个,项目投资总额110.87亿元,2009年计划投资43.57亿元。其中: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的6个,列为市级主要建设项目的35个(含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列为县级重点建设项目的54个(含市级主要建设项目)。2009年动工项目129个,动工率92.8%;当年累计完成投资37.8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6.9%。

2009年,全县房地产业投资14920万元,增长3.0%,土地开发面积74916 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6.7%;商品房竣工面积7.9万平方米,下降6.3%;商品房销售面积13.3万平方米,增长219.7%;商品房销售额20181 万元,增长119.1%。

五、国内贸易

全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分地域看,城市零售额15.9亿元,增长23.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6.2亿元,增长20.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6.1亿元,增长23.5%;住宿餐饮业4.5亿元,增长20.5%;其他行业1.5亿元,增长31.9%。

全县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38.3亿元,增长7.9%。其中批发业销售额11.1亿元,下降16.8%;零售业销售额27.2亿元,增长23.1%。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额5.94亿元,增长7.0%,占贸易业的比重为15.5%。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全县目前已有获进出口权企业 25 家,其中年出口创汇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 4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5450万美元,下降27.5%。其中出口13396万美元,下降37.2%,占全市出口总量的31.2%,成为全省出口大县和全市出口第一大县。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白银、铅锭、银触头、铋等有色金属产品,出口的对象主要是香港、日本、美国、比利时、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或地区。

全县新批外资项目5个,合同引进外资4085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942万美元,增长24.5%。全年引进省外境内项目59个,实际到位内资 13.8亿元,增长16.5%;成功引进了金邦投资、山东招金、湖南有色、贵研铂业、中国诚通等战略投资者。全县全年外派劳务输出136人。

成功引进长江旅游公司进行战略开发,切实加大景区景点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强力推进旅游景区提质升级。便江风景区开发、中国白银第一坊二期、安陵书院被列入全省旅游项目“251”计划,板梁古村成功创建AAA级旅游景区,并顺利通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省检。年末全县共有等级旅游区(点)5 家,其中,3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1家。全年共接待游客175.3万人次, 增长25.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6亿元,增长21.6%;旅游直接收入6904万元,增长30.8%。

七、交通和邮电

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31452万吨公里,增长36.4%;旅客周转量46610万人公里,增长14.1%;公路线路年末里程2128公里,增长15.8%。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2758万元,增长8.2%;其中移动业务总量30213万元,增长7.9%;电信业务总量4830万元, 增长3.8%;邮政业务4081万元,增长23.6%;联通业务3634万元, 增长2.6%。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8.3万门。年末固定电话(包括小灵通)用户达到33908户,其中小灵通3558户;移动电话用户17.5 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5.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7.3户/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8557户。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7.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66亿元,增长23.1%;上划中央“两税”2.63亿元,增长22.2%;上划“两个所得税”0.37亿元,增长34.0%。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68亿元,增长25.9%。财政总支出11.73亿元,增长27.4%,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及基础建设、农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基本保障。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58.70亿元,比年初增加6.39亿元,增长12.2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68亿元,比年初增加4.04亿元;企业存款余额7.68 亿元,比年初增加2.1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69亿元,比年初增加4.30亿元,增长29.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29亿元,比年初增加3.1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36亿元,比年初增加1.11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30亿元,比年初增加0.19亿元。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永兴县分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443万元,下降11.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26万元,下降4.2%;人寿险保费收入7217万元,下降12.5%。各项赔款支出1740万元,增长7.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小学172所,普通中学30所,其中高中4所。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 100%,在校学生辍学率0.94%。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86人,在校生1681人,毕业生1665人。普通高中招生1521人,在校生4951人,毕业生2794人。初中招生5306人,在校生15150万人,毕业生4376万人。普通小学招生9231人,在校生47914人,毕业生5499人。特殊教育招生2人,在校生4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5215人。各类民办学校103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6023人。素质教育成效明显。投入1329万元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9所,投入2688万元新建了容纳学生2400人的永兴朝阳实验小学,秋季顺利开学。全县帮扶贫困学生1500余人。6573.8万元的“普九”债务全部得到化解,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68.6%。全县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项。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3项。全年专利申请101件,增长32.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件,增长405.0%。专利授权52件,增长126.1%。科技工作有新成果。向上级争取科技立项20项,较上年增加13项。3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雄风贵金属公司、鑫达银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永兴县成功创建为湖南省知识产权示范县,被授予全市市科技创新特别奖。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县共有文化机构33个,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纪念馆1个。新建成38家农家书屋、免费送戏下乡41场,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879场。三塘、油市、湘阴渡、洞口、千冲、马田等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率先在全市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站点245个,板梁村创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县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个,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数5.6万户。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6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64%;年末有线电视入户率29.94%,提高2.17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家,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5家,民营医院6家;卫生工作人员1780人,卫生技术人员1473人,拥有床位总数1418张。个体诊所34所, 村卫生室468个。全县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73人,注册护士458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完成2所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工作;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

全县体育场地171个(不含学校),其中体育馆 1个,标准场 71个,健身房6个,训练房5个。参加省运动会获得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枚;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获得金牌 11 枚,银牌 21 枚,铜牌 26 枚。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42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2万人,共承办和协办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共7次。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耕地保护与用地保障得到平衡。全县耕地保有量33.32千公顷,全年批准建设用地56.6公顷,建设占用耕地22.9公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22.4公顷。补充耕地22.9公顷。基本农田面积2.85万公顷。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县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控制区面积为5.1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3个,面积5.24平方公里。工业废气排放达标达100 %,工业废水达标率79.36 %。二氧化硫减少排放84吨,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2.06%,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6547吨和604吨,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9.5%和-11.9%。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9038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8.6%。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县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18180公顷。全年人工造林面积2000公顷,森林蓄积量235.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4.26%,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全县人均水资源329立方米。总用水量4235万立方米,人均用水量66立方米。年末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67万立方米。

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88起,上升51.7%;死亡48人,上升14.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438人,上升1.3%;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31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事故死亡人数1.566人,上升82.3%;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4起,死亡20人,分别上升57.4%和5.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7.9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13.33人,上升87.9%。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64.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60万人,乡村人口40.61万人。全县常住人口56.87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9.7‰,死亡率2.91‰,人口自然增长率4.74‰。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8.81%,出生性别比为111.3%。全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621人,发放奖励扶助金44.7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71人,发放扶助金8.3万元。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38元,比上年增加1238元,增长9.9%。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8429元,增长9.8%;经营性收入3084元,增长15.1%;转移性收入2635元,增长16.7%;财产性收入133元,增长10.5%。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35元,增加680元,增长12.7%。其中工资性收入1912元,增长15.9%;家庭经营收入3741元,增长12.9%;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381元,下降3.1%。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831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食品、衣着、教育、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分别增长10.0%、22.2%、21.8%、2.8%和26.5%,居住、交通和通讯支出分别下降8.1%、2.9%;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12台、电冰箱88台、空调44台、家用电脑28台、移动电话126部。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55元,下降2.1%。其中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分别下降7.2%、23.8%和增长16.3%;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08台、冰箱61台、摩托车47辆、移动电话124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8.0%和46.2%。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5.68平方米和37.06平方米。

全县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1307人(企业单位18425人,机关事业单位12882人),新增参保人数5585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1260人,新增参保人数175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704人,新增参保人数3128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7880人,新增参保人数3584人。强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人数达45.5万人,参合率93.15%,住院补偿率43.1%。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504万元。全县1.52万城镇居民和5.0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12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42元。农村低保覆盖率为3.8%。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户数652户。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811张,收养各类人员68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0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新建龙形市、樟树地、塘门口、洋塘等4所乡镇敬老院,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6193人。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9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纠错】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